你我他说“拉三钢”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写在前面
“真诚是任何一种艺术最优等的品质。”
—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巨大魅力在于它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其自然、纯净、质朴的特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皆来自于拉赫玛尼诺夫那“美与忧伤同行”的俄罗斯情结。
《你我他说“拉二钢”》让众多音乐人赞不绝口,【乐迷心窍】继续推进“拉三钢”的讨论。我们在本期文章中呈现了33位著名钢琴家演奏的99个乐章的大部头CD唱片合辑,并包含和外挂了10个“拉三钢”的演奏视频。感谢【乐迷心窍】的老师和乐友们积极参与,讲述自己与“拉三钢 ”的不解之缘!相信这篇全面、深入、专业的文章能满足您对“拉三钢”的所有期待,也坚信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灵魂将永远感动着你我他。
本文按照研讨人的姓氏拼音排列发言顺序
1 鲍元恺
听“拉三” 产生的联想
透过钢琴的炫技外表,我们从“拉三”听到了充满动力又富于色彩的和声,感受到了那一气呵成而又张弛有致的结构,而成为这部经典标志的,则是那从平铺直叙到波涛汹涌的旋律,是那表现了俄罗斯人的爱恨情仇,展示了俄罗斯民族风骨灵魂的深厚宽广的悠长旋律。
作为作曲家的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个旋律大师。他的歌曲:静谧温馨的《紫丁香》,激情涌动的《春潮》,含情脉脉的《不要唱了,美人》,舒展平实的《这儿好》……他的钢琴曲:用滑稽诙谐掩饰内心悲情的《丑角》,在波涛汹涌的背景下勇往直前的降E大调前奏曲,以威武雄壮的步伐衬托嘹亮号角的g小调前奏曲……无不以个性鲜明,形象准确的旋律流传于世。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里,他居然用枯燥的乐谱音符倒影技法,把那个舞蹈性的意大利主题演绎成带有远关系离调的亲切动人悠远绵长的俄罗斯旋律。
这些承载着俄罗斯的精神信仰的旋律,是拉赫玛尼诺夫继承格林卡、柴可科夫斯基的传统,向世界音乐宝库做出的最大贡献。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在我们当今的音乐学院作曲系,旋律已经渐行渐远。无旋律无调性的创作成为了学院派作曲主流,奇崛险怪代替了自然流畅,尖锐刺耳成为时尚。
在学院派的作曲教学四大件(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里 ,本来就缺少对于旋律的专门研究。而能够为中国作曲家创作旋律提供营养的中国传统音乐四大件: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传统器乐音乐,大部分也从必修课变成了形同虚设的选修课甚至免修课。
我曾经说过:“旋律靠天赋,和声靠感觉,配器靠经验,对位靠功力”。
写作旋律的天赋,也需要功力的修炼和感觉的培养,也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写作展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旋律,尤其需要下功夫,努力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
现在青年一代作曲家成长在母语文化缺失的年代,成长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但这不应当成为盲目攀摩西方现代音乐,否定调性,否定旋律的理由。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中的少数智者,正在走出“铺花的歧路”,为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贡献着充满民族气质的旋律。
听“拉三” ,产生了如上联想
▲范·克莱本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1 Yujia Wang 王羽佳
2 Lang Lang 郎朗
3 Martha Argerich 阿格里奇
4 Emil Gilels 埃米尔·吉列尔斯
5 Mikhail Pletnev 普列特涅夫
2 陈庭筠
我最喜欢的拉三钢版本
我聆听“拉三钢协”也已有些年头了!早就听乐友介绍过这首公认的最佳是:霍洛维茨与奧曼迪指挥“纽爱”的合作版,但苦于市场上一时半会没能买到这张经典珍藏版,正好出来有“索神”~索科洛夫现场版,这位“另类”又“特立独行”的“索神”的演奏,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轮廓清晰的音乐张力和恢宏的霸气,一下子被吸引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上网看到网友评论才知“索神”现场演奏版其实充斥着错音。“索神”渐渐被颠覆了…
接着又陆续听过:托马斯•瓦萨里(Tamas Vasary“伦敦交响乐团”版;俄罗斯新生代尼古拉卢甘斯基;更有霍洛维茨弟子拜伦贾尼斯,很多评论认为弟子的这首版本已经超过了师傅!
最后終于买到了传闻已久的“霍神”经典版!
▲请参考【专辑分享#10 Horowitz 霍洛维茨 / 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
霍洛维茨非常懂得听众要什么。他是那种为了突出的效果宁可牺牲技术完美的人。霍洛维茨一生视拉赫玛尼诺夫为“精神父亲”。他自述,当他工作的时候,只要意识到拉赫的画像在墙上,他在那里,他的心就会安定。到美国之后,他得拉赫激赏且多方提携。那段时期双方的切磋砥砺,成为霍洛维茨一辈子的音乐营养。应该说,他们在音乐理念上是同道者。
霍洛维茨有两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拉赫玛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比霍洛维兹更完美的演绎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协奏曲,无论是这个作品本身还是演奏家本身,都是无可复制的神话!
6 Matsuev 马祖耶夫
7 Ashkenazy 阿什肯纳齐
8 Behzod Abduraimov 阿布杜萊默夫
9 Jorge Bolet 博列特
10 Horowitz 霍洛维茨 / 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
3 方岽清
小方谈“拉三”
我经常想写音乐,实际上是内心驱使我用声音表达感情,,就像我说话是为了表达思想一样。我认为,这也就是每位作曲家生命中的音乐功能”。
——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俄) 1873—1943
毫无疑问,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的《c小调第二
钢琴协奏曲 OP. 18》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 30》是作曲家一生中最成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当代古典乐坛音乐会上演率最高的曲目之一。今年恰逢“拉三”首演111周年,手头现有“拉三”11 个版本,全部聆听一遍,作为对老拉的致敬!
20世纪上半叶是传统音乐向现代主义转变的拓荒期,各种大胆创新的作曲理念和写作技法如雨后春笋般迸发。最具代表性的法国有印象派德彪西、拉威尔;匈牙利有巴托克;维也纳有勋伯格;俄罗斯有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同时代数位大咖。而拉赫玛尼诺夫却独树一帜,最大化保持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创作观,与当时那个“主义”迭出、流派分呈的年代似乎是格格不入。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并不是浪漫主义的复辟者,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革新者。他在《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和声、曲式、钢琴化织体的运用及独奏与乐队的关系等方面,无不体现了他的这种创作风格。我认为,单靠这两部绝对重磅级的钢琴协奏曲,拉氏的名字便可雕刻在近现代音乐史和钢琴发展史两座丰碑的显赫位置上。
然而,艺术家的人生自古以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谁也不曾料到,1897年,当24岁的拉赫玛尼诺夫满怀希望地创作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在圣彼得堡由俄罗斯音乐界举足轻重的大咖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挥首演,遭遇失败。更有演出次日,来自圣彼得堡的乐评竟然用“现代主义者的残渣”这种字眼攻击拉赫玛尼诺夫,使得这位本来远景光明的的青年作曲家瞬间被打入谷底,一蹶不振。在经历了这次失败之后,拉氏将近三年没有再作曲,“我感觉自己好像一个患了中风的人,好久没有用头脑和手。” 拉赫玛尼诺夫情绪极为低落,甚至完全失去自信,一位朋友安排他会见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这次难忘的会面中,拉赫玛尼诺夫确实为他所崇拜的长者一番话所鼓舞:“年轻人,你能想象我的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毫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的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遇困难的时刻!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列夫·托尔斯泰(俄)1828——1910
当时的拉赫玛尼诺夫想重燃激情,投入作曲,但是他办不到,灵感似乎仍然枯竭。他被推介给莫斯科大学的尼古拉•达尔医师。达尔医师以“催眠术”从事精神治疗并成功治疗了许多病例。而他本人恰好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所以他接受了拉赫玛尼诺夫这个患者,给了老拉免费的诊治。日后,拉赫玛尼诺夫回忆这段时光说:“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不过这次治疗确实对我帮助极大。到了夏天我开始再度作曲。就像货仓中的东西不断增加,新的乐思不断的涌现,甚至比我创作协奏曲所需的还要多。” 在达尔医师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逐渐恢复了创作的能力,于是在《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总谱出版时,拉赫玛尼诺夫便将这首乐曲,题献给达尔医师。
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艰辛曲折的创作历程相比,拉氏时隔8年之后所发表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就显得十分顺利。这部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 1907年开始着手准备创作,近两年时间,一直搁浅,直到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到伊凡诺夫卡乡间度假,6月6日,他写了一封信给莫洛佐夫,谈到他修改管弦乐曲《死之岛》的经过,并在信中透露:“我现在正创作那首新作品,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假如健康没有大碍,我将致力完成它。”这首新作品,就是《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拉三”乐谱的手稿上,标注有“1909年9月23日于莫斯科”的字样)这样看来,这首40 分钟的协奏曲,是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的。(如此效率和高水准实在令我辈汗颜!)
▲《SHINE》电影原声音乐 作曲:大卫·何什菲尔德 (唱片号:PHILIPS 28945 47102)
大多数人接触“拉三”这部作品,是从1996年澳大利亚首映的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 杨·萨尔迪编剧 / 斯科特·希克斯导演)中,影片围绕一个天才钢琴少年成长的故事展开,讲述了“拉三”这部在体力消耗与技术难度相当于“铲10吨煤”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自己说,这首乐曲是“特别为美国而作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作者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中创作的极至。这首作品在风格上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基本相同,但戏剧性更强、织体更加复杂、技巧性的段落更多。最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创新,尽管拉赫玛尼诺夫特有的忧郁气质在这首乐曲中依然明显,但色彩华丽而丰富的钢琴技法和更加宏伟的交响乐规模,使乐曲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全新境界。
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和声、节奏、力度、织体,都能与他痴迷、狂喜 、悲伤、恳求 、陶醉、时而光明、时而纠结的性格以及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划上等号。同样,在拉氏的声乐作品中也具有这些鲜明的“色彩性”表达。通过“拉三”,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拉赫玛尼诺夫仍然坚定不移的以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为基础,以三度叠置和弦为基本的和声材料,坚持最传统的调性写法。老拉的丰富情感,大气连绵且优美如歌的旋律是他继承了19世纪浪漫派诗人——肖邦(Chopin 1810——1849)的写作传统;在狭窄的音域、级进为主的音乐进行、利用不断延伸模进的发展手法,这些与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创作风格有着非常直接的继承关系;在同一中心音的静音环绕型动机、下降长过上升的特殊的旋律线、迭奏与模进相互渗透的发展手法,也隐约有一些浪漫主义晚期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影子;而“拉三”中不断采用连续的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伟的和弦等复杂的钢琴织体,使得这部钢琴作品的技巧非常艰深,要求演奏者具有更精湛的技术才能驾驭完成,这又不得不让人想到另一位,在钢琴作品创作达到高峰的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对他的影响。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
1909年秋天,已经声名在外的拉赫玛尼诺夫首次应邀踏上美国的土地,当金秋10月,他乘船到达纽约时,在一封写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美国是个陌生而缺乏热情的地方,虽有许多杰出的交响乐团,但却毫无欧洲文化的迷人气息。如果不是为了赚些美元回去买部车子,我还真不愿离开祖国。” 拉赫玛尼诺夫在美国的行程十分紧凑,每日都在马不停蹄地赶往演奏会现场。从他自己撰写的回忆录说:“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有演奏会,我简直快被逼疯了。”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拉赫玛尼诺夫竟然会选择迁居美国,而且在这个他第一印象很坏的地方,度过了余生。
1909年11月28日,《d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沃特•达拇洛希(Water Damrosch)的指挥下成功在纽约首演。1910年1月,这部作品又在古希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协奏下,于卡内基音乐厅再度公演,大受欢迎。从“拉三”第一乐章开头的第一主题,由长达24小节的旋律所构成,就显示出令人如痴如醉的宽广和无限的发展和延续性。纽约的乐评这样写道:“这是近年来最令人兴奋的钢琴协奏曲,它的长度和演奏的难度都要求钢琴家必须具有异常的技能,她的本质,充分表现出了音乐的尊严和美感!”
以下这些“拉三”(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版本是我平时经常聆听的,除了几个D&G公司早年出品的里赫特版(大禾花系列),米丘利公司出品的贾尼斯版,DECCA公司
出品的阿什肯纳齐版,和PHILIPS公司出品的阿格里奇金线版等诸多倍受推崇的“老”演奏家经典版,以下这些版本,我认为从演奏到录音到唱片封面以及内页的制作都可圈可点,在感受如同排山倒海般,激情澎湃的拉氏作品的同时,这几个版本对聆听硬件的考验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格里戈里·索科洛夫 & 燕帕斯·卡尔托特里尔执棒英国广播公司爱乐乐团 伦敦皇家阿尔 伯特大厅 1995.7.27 现场实况录音 (唱片号:00289 479 7015 GH)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 & 尤金·奥曼迪执棒纽约爱乐乐团 1978.7.8 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现 场实况录音 (唱片号:7863-52633-2) ▲请参考【专辑分享#10 Horowitz 霍洛维茨 / 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
▲舒拉·切尔卡斯基 & 尤里•特米尔卡诺夫执棒英国皇家爱乐乐团 (唱片号:DECCA 483 2368) ▲请参考【专辑分享#17 Shura Sherkassky 舒拉·切尔卡斯基】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 安东·普列文执棒伦敦交响乐团 (唱片号:DECCA 444 839- 2)
▲玛尔塔·阿格里奇 & 里卡尔多·夏依执棒柏林广播交响乐团 1982 年 12 月现场实况录音 (唱片号:PHILIPS 446 673-2) ▲请参考【专辑分享#3 Martha Argerich 阿格里奇】
▲叶菲姆·布朗夫曼 & 西蒙莱托执棒柏林爱乐乐团 (DVD 唱片号:EUROARTS 8024257754)
▲安德烈·瓦兹 & 小泽征尔执棒纽约爱乐乐团 1970.7.27 现场实况录音 (哥伦比亚公司出品 唱片号:LP M 30059 黑胶转制)
▲老同学郎朗 & 尤里•特米尔卡诺夫执棒圣彼得堡爱乐乐团 (唱片号:00289 479 2236 GM2)
▲杜夏布勒 & 艾力雅胡•因巴尔执棒爱乐管弦乐团(唱片号:06301 84112 LC)
▲拉赫玛尼诺夫《d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0P. 30》总谱
拉氏几部乐队、合唱以及“室内乐”作品经典版推介: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 OP.27》 列昂纳德·斯拉特金执棒底特律交响乐团 2009.9.27 现场实况录音 (唱片号:NAXOS 8.572458)
▲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舞曲 OP.45》唐纳德·约翰斯执棒达拉斯交响乐团 (唱片号:APCD006)
▲拉赫玛尼诺夫《钟 OP.35》柯里尔·康德拉伸执棒莫斯科爱乐乐团 (唱片号:MELODIYA 74321 32046 2)
▲拉赫玛尼诺夫《晚祷 通宵守夜 1915 OP.37》 TONU KALJUSTE 执棒瑞典广播合唱团 (唱 片号:VIRQIN VM 5 61845 2)
▲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 OP.19》艾莉莎·维勒斯坦·克洛 & 巴纳坦 (唱片号 DECCA 28947 88416)
▲我的(HI-FI 入门级)听音设备
作者简介:
▲作曲家:方岽清 摄影:罗聪
●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 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
● 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获得者(金奖空缺)
● “上海之春”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
● 亚洲国际爱乐乐团特聘驻团作曲家
● 北京大学中乐学社特聘驻团作曲家
● 《中国国家百年经典音乐典藏系列》入选作曲家
● 港珠澳大桥官方特邀作曲家
● 美国 TCU 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特邀艺术家
● 厦门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客座教授
● 中央电视台外交事业 60 周年文艺晚会音乐总监
●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澳门大型综艺晚会音乐总监
● 2018 年度“桥梁文化传播贡献奖”获得者
● Leica Artist CN 徕卡(中国)艺术家高级会员
▲郎朗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11 Lisitsa 李斯蒂莎
12 Rudolf Schwarz 鲁道夫·施瓦茨
13 Boris Berezovsky 别列佐夫斯基
14 Bernd Glemser 格林姆瑟
15 Alicia De Larrocha 阿利西亚·德·拉罗查
4 景作人
我与“拉三钢”的几段亲历
拉赫玛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拉三钢”)创作于1908-1909年,在拉赫玛尼诺夫全部钢琴协奏曲中,它的知名度仅次于早于它诞生的“拉二钢”。这是一首被誉为“世界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它曾被创作者称之我的“大象”,由此可以见它是多么的宏大、复杂而又沉重。
我个人深爱这首“拉三钢”,其程度甚至超过了“拉二钢”,基于这一点,我对我一生中与“拉三钢”的几次亲身经历感触颇深,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实况听“拉三钢”
我第一次听“拉三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西方音乐刚刚开禁),那时的我只是一个青年音乐爱好者,也正是狂热迷恋俄罗斯音乐(“老柴”、“老拉”、“强力集团”等)的时期。
然而,大家可知我所听的实况“拉三钢”是谁演奏的吗?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其实,他就是当年在“文革”期间红极一时的钢琴家殷承宗。当时的殷承宗刚从政治阴霾中走出来,迫于各种压力,他急欲向世人证实自己的专业能力,且正值出国潮开始,他自己也欲将赴美深造和交流。我记得,当时的殷承宗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那段时间正是他钻研苦练,厚积薄发的时期。经过“狱练”与积淀之后,殷承宗终于迎来了复苏,他在赴美之前与中央乐团合作(石叔诚指挥),连续举行了几场钢琴协奏曲音乐会,演奏了德奥、俄罗斯等各种风格的数首经典协奏曲,其影响力引起了音乐界的震撼。
我当时亲赴现场(西单民族宫礼堂)观摩了多场音乐会,对殷承宗演奏的艺术感染力惊讶不已。以前只听他演奏过《黄河》和《红灯记》,哪想到这次的曲目竟是那样的丰富,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其他曲目的演奏我都印象不深了,惟有这首“拉三钢”深刻地记忆在我的心中。不怕众人见笑,当时的我是第一次听“拉三钢”(“文革”期间禁听“封资修”),虽未吃透全貌,但从殷大师手指间流淌而出的那个忧伤且带有深远感的俄罗斯风味主题,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至今想起那次演奏,我还能隐约回忆起殷承宗那温暖的音色和陶醉的神态。
坦率地讲,殷承宗当年演奏的“拉三钢”是很有魅力的,面对着这首技巧艰难的顶峰之作,殷大师完成得十分娴熟流畅,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一位能够掌握“协奏曲之王”的一流钢琴家(“拉三钢”能够弹下来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况且,殷大师这次演奏还创立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他成为了首位在国内正式音乐会上演奏“拉三钢”的钢琴家。
我一直深深崇敬殷承宗,欣赏他的技巧,喜欢他的音乐,赞叹他的风格。他是一棵艺术常青树,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钢琴演奏和艺术探索,就在前几日,我还在电视上看到他的独奏音乐会,当时他正全神贯注地演奏舒伯特的《f小调即兴曲》,其状态与技艺依然了得。
“拉三钢”与殷承宗,殷承宗与“拉三钢”,二者合一就是我对这首协奏曲刻骨铭心的第一次记忆。
经典唱片中的“拉三钢”
自从我深爱上“拉三钢”以后,就将其视为至宝,可以说,后来我听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越来越偏爱“拉三钢”和“拉五钢”(《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慢慢的,这两部作品在我的心中,逐渐超越了众人所宠的“拉二钢”。
我爱“拉三钢”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我得到了一张霍洛维茨演奏该曲的唱片。霍洛维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钢琴大师,。而他在我的心中则是一个“钢琴之魂”和“钢琴之神”,我认为,他是钢琴界中的海菲茨,是一位将钢琴艺术升华到奇境的划时代人物。
我的这张唱片很多人都有收藏,它是由老一代指挥大师尤金·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协奏,RCA公司出品的一张精品。我本人不懂唱片版本,也不懂录音技术,但就是觉得它听着过瘾,尤其是霍洛维茨的演奏,完全是出神入化的表现。我极欣赏他那既富弹性,又充实得如同鲜果一般的音色,还有那晶莹剔透的感觉,一切都像是自然中最完美的“上帝造物”。霍洛维茨的音乐更是令人陶醉,他对旋律的表现、主题的发展、技巧的变奏、激情的宣泄,都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神奇展示。
当然,除了霍洛维茨的唱片之外,近年来我还听过不少年轻钢琴家的精彩演奏,这些演奏大多是音乐会实况,例如中国钢琴家王羽佳,俄罗斯钢琴家马祖耶夫、马洛菲耶夫……这些钢琴家,特别是马洛菲耶夫和王羽佳,完全是21世纪的新派演奏家。
异样钢琴家的异样“拉三钢”
在2006年(十四年前)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我听到了一位异样钢琴家演奏的异样“拉三钢”,这位异样钢琴家的名字叫巴里·道格拉斯。
巴里·道格拉斯是一个以技巧见长的钢琴家,他是1986年第八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得主,当晚他用他的“拉三钢”给中国观众送来了见面礼。
道格拉斯的演奏以气势为主,音乐上带有浓烈的沧桑感。实践证明,道格拉斯的技巧确实够用,演奏中他在应对复杂的快速经过句、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巧的断音、宏伟的和弦和疾速的八度双音等技法时,都基本做到了清晰到位,看得出来,这位被称为擅长演奏浪漫派作品的钢琴家,对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是有研究的。
然而道格拉斯的演奏绝非完美,最要命的是他的音色实在难听,声音多为“砸”向键盘的粗笨音响,没有条理的安排,更没有变化的走向。听完全曲,我感觉他似乎指端关节僵滞而缺乏调节能力,不然怎会发出如此单一、生硬的音色。看来,世界大赛的金奖获得者也并非完人,道格拉斯的演奏除娴熟顺畅外,带给我的是一个异样钢琴家的感觉。
还有一个钢琴家的演奏更为异样。他是前今年经常来中国演出的美国钢琴家齐蒙·巴托。那几年,著名指挥大师艾森巴赫老带着他来中国(好像是北京国际音乐节),有一次演奏的恰巧就是“拉三钢”。说实在的,当晚这位齐蒙·巴托的演奏非常令我失望,舞台上,身高马大(约有200余斤)的巴托就像一头巨熊,满打满的体力“正能量”,然而钢琴一响却几乎没声儿,原以为这是他独特的艺术“弱”处理,但听完全曲后还是没啥感觉。更甚的是,“巨熊”音乐上“温顺”也就罢了,要命的是他的音乐表现根本就没有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深度,那种惆怅悲怆,愤然迸发的情感完全不见踪影,代之以的好像是美国嬉皮士般的“蓝调音乐”感觉(巴托从不穿燕尾服,而是身着现代感的“异服”)。
这场音乐会结束后,我深深记住了巴托的演奏,而这也成为了我对“拉三钢”的一次奇异经历,为此我真不明白,艾森巴赫(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为什么总喜欢带着这么一个“活宝”满世界转。
以上是我个人记忆犹新的几次“拉三钢”经历。总之,我特别喜欢这首钢琴协奏曲,认为它是拉赫玛尼诺夫为世界钢琴艺术所贡献的一部绝世文献,它真的不愧为“世界钢琴协奏曲之王”的称号。
16 Witold Malcuzynski 马尔库岑斯基
17 Shura Sherkassky 舒拉·切尔卡斯基
18 Christoph Eschenbach 埃森巴赫
19 Joseph Moog 约瑟夫·穆格
20 Leif Ove Andsnes 利夫•奥韦•安斯涅
5 吴杰
吴杰谈拉三
“有力量不一定深沉,深沉不一定有力量”。
钢琴演奏家们不会放过它,如同小提琴演奏家不会放过帕格尼尼的“无穷动”。
也许拉氏有1米98的身高,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一体,他的能量无穷大,在音乐创作上的胃口形如大象。
就“拉三”整体感受而言,俄罗斯民歌是心脏级别,犹如几根粗壮的动脉,滚动着乌红且带黑色的热血,四处蔓延。告诉你,什么是民族或民族精神。听着听着,我会想到“黄河颂”,凡是有民族性的音乐,对于本民族来说,是所敬畏的有着图腾式的忠诚和仰望。西贝柳斯“芬兰颂”也是如此。
作品引用了许多富有斯拉夫彪悍民族的舞曲素材,给人以联觉般的力量呼应。每个民族独特的舞曲,是作曲家惯用的选材手段。它既代表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又是作曲家创作时的激情源泉,以彰显作曲家热爱自己民族的贲张情怀。外人看来,也许狭隘,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民族性无论主观、客观都已在那里,屹立在地球的东西南北。尽管一些纯西方国家对作品的评价:“小气、拘谨甚至自恋”。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远比针对它的批评有名,的确如此。
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乐章中段,插入升f小调快速、轻曼的圆舞曲部分,是与之前和之后充满戏剧张力音响的画龙点睛。可想而知,拉氏在创作时的思维布局能力,是何等伟大。
第三钢琴协奏曲之所以“精彩”,技术含量的炉火纯青,内心听觉的力量始终,无论Pianissimo (pp)还是Fortissimo (ff),给予听觉审美的极大满足,它是极致力量的体现,但又充满理性可怕的合理。所以说:“艺术是建立在拥有技术上的艺术,不然,差强人意,暧昧可持续……”。霍洛维茨的演奏,感性建立在理性的二次涌放,直击血压,毫不留情。
▲霍洛维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21 Andrei Pisarev 披萨列夫
22 Leonard Pennario 伦纳德·彭纳里奥
23 Andre Laplante 安德烈·拉普兰特
24 Alexei Cherkasov 切尔卡索夫
25 Philadelphia Orchestra 费城交响乐团
6 曾伟
拉 3 谈
不少人是通过1996年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的传记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知晓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影片主人公大卫·赫尔夫高特(David Helfgott)从小学琴,1966年赴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师从西里尔·史密斯教授,教授认为赫尔夫高特是25年来他教的最出色的学生。赫尔夫高特上学时获得过数个奖项,毕业时演奏的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1970年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参加完庆典演出之后他返回澳大利亚,但是很不幸,病魔缠身使得他在医院里呆了十几年。1984年他奇迹般的重返舞台。
▲笔者与钢琴家大卫·赫尔夫高特在2002北京独奏音乐会上合影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作品,是在他硕果累累的“歌剧时期”之后的产物(这之前他完成了多部歌剧)。这是公认的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与《第二交响曲》同时开始创作,并于1909年完成,作品反映了他对旋律创作的自信和管弦乐队技法的娴熟。在这部协奏曲当中,他终于突破了自己的习惯,通过让音乐戛然而止来引导新素材的进入,他巧妙地将第一乐章的主题转变为整个作品的主旋律,使这部协奏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获得了前所未有主题乐句的关联性、连续性。然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最重要的方面,是其作品的规模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献给伟大的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虽然霍夫曼从未演奏过这首曲子,但是能够看出来作曲家是饱含激情、全力以赴的创作。
▲纽约Kensico公墓 拉赫玛尼诺夫夫妇墓碑
“拉三钢”据信是作曲家四首钢琴协奏曲当中体量最大、技术上最有难度的协奏曲,这本是1909年为作曲家第一次美国巡演而写作的协奏曲,但是有观点认为,像拉赫玛尼诺夫这样技巧娴熟的钢琴家,写作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据说钢琴家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当时认为“自己要是再年轻一些,不知道什么是恐惧的时候,我就敢演奏这部作品。”这部作品需要一位顶级的“翻译”来演奏,他要能够充分诠释出来拉赫玛尼诺夫“失去俄罗斯”(lost Russia) 的那种令人难以抑制的情怀。总之,霍夫曼没有演奏这部作品。
▲请参考【专辑分享#32 Horowitz 霍洛维茨】
1920年代,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出这部作品“名垂乐史般的辉煌成功”,使得更多的钢琴演奏家关注到这部作品。作曲家自己也亲自演奏钢琴录制过这部作品,但是由于是次录音作曲家做了删减,所以并非全本。霍洛维茨1941年录制过一次现场版,1951年和指挥家莱纳及RCA唱片公司组织的交响乐团合作,第二次录音(单声道)。1978年霍洛维茨被RCA唱片公司再次说服,录制一版立体声唱片,这次是奥曼迪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一场音乐会实况。但是由于录音本身的问题,干巴巴的音响、声音力度的不足,也是不尽令人满意。
▲▼阿格里奇送给笔者的工作样片
▲请参考【专辑分享#3 Martha Argerich 阿格里奇】
同样是现场录音,1982年玛尔塔·阿格里奇在柏林演出的音乐会实况,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版本。夏伊执棒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企鹅激光唱片指南》评述说“很少有比它更好的现场录音”。阿格里奇在音乐会上发自内心的狂热,在表现这部作品的浪漫精神时,集轻快活泼与锐气为一体,使人们感到她那种怪癖的个性更有利于这部作品的发挥。在夏伊极好的配合之下,阿格里奇把柔板乐章和末乐章的抒情主题旋律演奏得极其温柔细腻。特别是在末乐章的结尾处有一个动人的停顿,然后她才以炫丽的辉煌突进到终曲段落,乐团在终曲处极富浪漫性的兴奋与激动形成了奔腾的音响,与独奏钢琴家相辅相成,音乐震撼人心。从观众的掌声里,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音乐会现场观众们的狂喜。
26 France Clidat 法兰丝·克莱黛
27 Boris Giltburg 鲍里斯·吉尔特伯格
28 Christina Ortiz 克里斯蒂娜·奥尔蒂斯
29 Alexei Orlovetsky 奥尔洛维茨基
7 郑伟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记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1909年的秋天,拉赫玛尼诺夫应邀到美国举行演奏会,此时他已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这是他第一次到访美国,并没有给他留下好的印象,他认为这是一个缺乏热情,毫无欧洲文化的迷人气息的国度。他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后,他会流亡迁居并老死于这个国家。
从写出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后,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渐丰,杰作不断,作有《第二交响曲》、交响诗《死岛》《第二钢琴奏鸣曲》《圣母晚祷》、大合唱《春天》等音乐作品,个人风格日趋成熟,声誉如日中天。这次,他带来了新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在纽约举行首演,他自己演奏钢琴。首演非常成功,立即轰动世界。
拉赫玛尼诺夫共创作有四部钢琴协奏曲,其中最为杰出的是第二和第三,常演不衰,爱乐者常称作“拉二”、“拉三”。
如果说,《第二钢琴协奏曲》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抒情特质,而《第三钢琴协奏曲》却是着重于戏剧性的交响规模,更为色彩斑斓,丰富华丽;艺术质量更为成熟,更为卓越非凡;钢琴技巧难度更加艰深,成为钢琴家的试金石,完美的演绎效果辉煌。
乐曲开始,弦乐和低音管引出了钢琴鸣唱的第一主题,民歌风味,朴实无华。交给乐队后,钢琴作花边般的装饰。单簧管和圆号奏出了第二主题的音乐动机后,钢琴演奏第二主题,气息悠长,缠绵哀婉,呈现出人们熟悉的拉氏特有的浪漫风格和忧郁气质。不过这种拉氏的忧郁,充满豪气,不是那种顾影自怜的忧怨,似乎有一种苏东坡似的豁达,又使人想起南唐李后主,愁则愁矣,但境界阔大,感慨深远。
慢板的第二乐章,还是那种伤感忧郁,夹带着狂想性的豪情,时而浪漫活泼,时而柔美如歌。第三乐章明朗优美,气势如虹,钢琴的华丽技巧淋漓尽致,灿烂辉煌。
《第三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具史诗风格的钢琴协奏曲,全曲有着一种悲情的壮美,蕴含深刻的哲思和深厚的内涵,呈现出宏大的交响性和跌宕的戏剧性,气象宽广,色彩壮丽,境界非凡,魅力无穷,超越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崇高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那种小花小草的美丽,而是那种皓月星空似的辉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苍茫而悲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所具有的品质和风格。
30 Jon Nakamatsu 中松強恩
31 Kissin 基辛
32 Horowitz 霍洛维茨
33 拉赫玛尼诺夫
往期精彩
| 你我他说”拉二钢“ | 拜年啦 | 【乐迷心窍】220篇原创文章2020新春献礼 | 264岁莫扎特对250岁贝多芬的影响 | 宅家:与莫扎特共进晚餐 | 在音乐中过新年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五)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二) | 【乐迷心窍】感恩节专刊 2017-2019 |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音乐之神|漫谈歌剧中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西》| 专访:姜万通教授谈《戏韵》| 【乐迷心窍】一岁了 | 尘埃散后深度反思 | 周海宏 | 全程导赏歌剧《山海经·奔月》的赏析音乐会 | 赫尔穆特·瓦尔哈 | 传奇的管风琴大师 | 访歌剧《山海经·奔月》作曲家宝玉和编剧周海宏 | 独家专访|对话米沙·纳米诺夫斯基 | 【专访】 与赵阳明天一起探索即兴演奏 | 【专访】演奏家舞台背后的故事 | 【专访】 与指挥家Dr. Alan Mills谈指挥 | 演奏家揭秘大提琴 | 独家专访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方义嘉 | 阳光大女孩妮寇拉·本内德蒂 | 全面解读 2019 BBC卡迪夫世界歌手大赛 | 完整视频 | 意大利“神奇小小提琴手”大赛决赛 | 拉斐拉·葛罗美斯 | 大提琴界的璀璨之星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钦巴隆琴之魅力 | 谈谈约翰‧亚当斯《天方夜谭.2》 | 来自42位音乐人的感恩心语|
▼ 您 的 赞 赏 是 ▼
【乐迷心窍】
前进的动力
▼ 感 谢 大 家 关 注 ▼
【乐迷心窍】
享受音乐 享受人生
文中部分图片分别由陈庭筠、方岽清、曾伟提供
本文由【乐迷心窍】欧鸥编辑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